- 2015-7-6·中国道教音乐——无量天
- 2015-7-6·玉皇赦罪天尊唱诵版-道教
- 2015-7-6·消灾延寿天尊唱诵版-道教
-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丽泽路南,南广学院北门对面,方山南侧洞玄观
- 手机:13905296416
- 办公室电话:0511-85722219
- E-mail:NJFSDXG@163.COM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道悟道学道悟道
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5-7-15 9:53:01 作者:孙敏财 打印本文 点击:2625
道教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三个层面十二个词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显然,作为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与发展起来的道教文化自然会有不少思想是与其相契合的。本文将论述道教经典中的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性,思考我们道教界人士如何在日常宗教生活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 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最深层的精神理想和伦理规范,其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亦包括了宗教界在内的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交集,它体现了在当前实现中国复兴之梦所必须具有的“中华精神”。
崇尚同社会发展与进步相适应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是所有宗教的基本观念与价值追求。毋庸置疑,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必有其自身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所构建起来的伦理思想体系。而且,我们不难发现,道教伦理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所倡导的诸如“忠孝为上、诚信不欺、利人利己、齐同慈爱、劝善度人”等伦理思想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具有融通性的。
道教为保持人的本性,涵养人的德行,维护人伦和谐的关系,达到益人伦、厚风俗的目标,教化世人要止恶扬善,积功累德,构成了道教的基本伦理规范。
1.忠孝为上。忠孝为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基本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须力行忠孝。《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讲:"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早期道经《太平经》云:"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抱朴子内篇·对俗》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先。"由此可见,道教始终强调忠孝在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在古代,忠其实是忠于帝王,而在当今社会,忠是指对于国家,民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忠,是爱国的体现。
2.诚信不欺。众所周知,诚信为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立身行事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道教向来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条件,也为做人行事的根本。《太平经》教人"动作言行,无失诚信"。祖天师张道陵所撰《老子想尔注》说:"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天师张鲁在汉中教导百姓要"诚信不欺诈"。张宇初祖师在《道门十规》中说:"尊经阐教,莫大于推诚。"又言"诚则有神"。由此可见,人类社会要保持长久的和谐就须每个人诚实守信,不欺诈奸。
3.利人利己。道教教化主旨在于"度己度人",度己就是修炼己身,而度人即是在修炼己身有所得之后,尽己之力去帮助他人,济世利人。利人正如吕祖所言:"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像吕祖那样云游四方,广行慈爱;进而实现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目标。
4.齐同慈爱。道德经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这里的"慈"即是以慈爱的心对待他人,亦即"推己及人"。《度人经》更直接提出"齐同慈爱"的准则,《太上感应篇图说》中说:"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一是说对他人,应不分亲疏贵贱,都要兼爱,要将心比心,要待人如己。二是要善待一切生命,尊重它们生存权利。
5.劝善度人。道教有济世度人的优良传统,其要求玄门中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积极入世,劝善度人。在汉代祖天师张道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中规定,"道人"须"勉力助道宣教",使他人信道为善。而且,"道人"在传道之时应"有教无类","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就亲也;见学善之人勤勤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而"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也就是说,不论面对的是善心还是恶心之人,都要积极讲道劝善,以使天下之人同归道域。而另一位劝善度人的楷模要数是吕祖。吕祖在修成正果之时还不愿飞升,而是以"度尽众生"为己任,行化世间,劝善度人。吕祖有诗云:"烟霞匿迹虽无事,造化关心最有情。"
二、道教界人士在日常宗教生活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人生需要有信仰才会有动力,社会需要有共识才会有发展,道德需要有价值观才会有目标。正在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注重精神信仰、社会共识和道德规范的建设,对核心价值和共同信仰的追求也尤为强烈。目前,世界局势诡谲多变,改革目标任重道远,发展问题错综复杂,各类价值观和新思潮不断涌现,有些消极、颓废的思想有所滋长,有些人思想迷惑、信仰空虚,有些行业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多元价值中立主流、多样中取公约、多变中指方向,在全社会产生主流价值和思想共鸣。不难想象,只有国家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所期望的更安稳的工作、更安心的社会保障、更怡人的环境才会逐步得以实现;只有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中,人民(包括宗教界人士)才能充分享有各项权利、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果实,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只有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气,人民才会倍感生活的阳光和温暖。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实现之时。当然“美丽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概念,更是一个人文概念。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发芽,其具有十分光明的远景,值得包括我们道教界人士在内的每个国民花力气去参与和践行。
那作为社会成员的道教界人士,应如何在日常宗教生活中去践行核心价值观呢?
一是要将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自身戒律建设结合起来。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共同的认知。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原则,深入探求道教伦理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道教戒律经典(如,《老君想尔戒》、《太上戒经》、《玄都律文》等)中积极的伦理思想资源。通过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通过各种途径,将道理讲请说明让广大道教徒深刻理解、形成认同、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戒为师”明确自己学道的目标,端正学道的态度,坚持正信,保持道教优良的传统。持戒修行,是道教健康发展的保证,戒是防非止恶的法宝,行一切善,止一切恶,是每个道教徒的起码要求,如此才能在信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引导信众修习道法,努力向善。
二是要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加强教风建设结合起来。良好的道风是道教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其关键取决于道教组织内部的道风状况,可是现在有的地方的道教团体出现了信仰淡化、戒律废弛、管理松懈,个人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泛滥,知识匮乏,世俗化倾向,缺乏做人起码的敬业诚信,缺乏做一个道士起码的道德修养,严重的败坏了我们道教形象。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对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这些局部严重阻碍和危及我们发展的状况继续下去,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们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来指导与加强“道风”建设。
三是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力推动发展道教公益慈善事业相结合。道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体生动的体现。迄今为止,我们道教界的慈善活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道教善举已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并正确看待道教的最佳渠道。而为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积极探索道教慈善服务社会的新型体系。如,成立各类慈善基金会、建立各种义工队伍、联合社会其他组织建立各类慈善组织等等。
总之,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去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渐次实现。
作者系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南京方山洞玄观住持孙敏财道长。